三板桥的变迁
这里北邻曹禺文化产业园,南靠南门河游园广场,西为百里长渠景观带,可谓尽占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地利之便。抚今追昔,不胜“旧貌换新颜”之感叹。
“三板桥”在潜江这座尽显现代化的新兴城市中,是一个流传至今的古老地名,由清代马昌湖畔一座木板桥的桥名演变为这一带的地名。园林一中附近,如今即有三板桥巷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,这里还曾有三板桥车站,泊发市内客运汽车。2003年,武汉中百集团拟在潜江投资选址,看中了三板桥饭店一带人流旺盛的优势地理位置,建成如今的中百仓储潜江购物广场。西行三、五百米处,原有潜江二汽车客运站。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,2009年12月,于西城郊区318国道边的袁桥村选址新建潜江汽车客运总站。2011年4月18日零时,集长途、短途汽车客运于一体的潜江汽车客运总站正式启用,是本市的国家一级客运站,形成新的客运商旅。三板桥社区内的“二汽客运站”于2011年4月17日晚20:00时正式关闭,圆满结束其历史使命。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,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味。生动地演绎着与时俱进的商旅繁荣。
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、瞬息万变。三板桥社区昔日的潜江广播电视大楼,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已经迁建于章华南路, 而这里的 “广电巷” 巷名,成为记录一段城市历史的殊文化符号。
这里有悠久的文化教育传统。据《潜江县教育志》记载,康熙十年(1671年)知县又旦捐俸创建的潜江“传经书院”,“地址在县城后西街,今潜江饭店处”。宗旨是“崇圣道,重传经,敦实行”,通过培养士人,以淳民风。
晚清湖北着名诗人樊增祥(1846—1931),于1870年,得到湖北学政(主管一省教育的学官)张之洞欣赏,推荐他为潜江传经书院山长,主持讲席。潜江末科进士甘鹏云的父亲甘树椿,当时带着年约八岁的儿子甘鹏云同到传经书院读书。其读书处是“讲舍东偏”的说诗台。伴着附近大佛寺的晨钟,他们早已起床举灯展卷,埋头苦读。古代有潜江八景(潜江旧志所载载东城烟柳、南浦荷香、僧寺晓钟、蚌湖秋月、浩口仙桥、芦洑宝塔、清溪山色和白洑波光八景,在民间广为流传),当年的三板桥附近能体会“僧寺晓钟”的韵味。可见这里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。
樊增祥的《潜江杂诗十六》中多有关于当时潜江民俗风物的相关记载。同题诗之七:“妾家三板桥头住,郎住青溪一里强。验取湖中新种藕,聪明肯信不如郎。”诗后原注:“马场湖(笔者注:即马昌湖,在旧县城西北郊)东为三板桥,相传湖中藕多一孔。” 一孔即单数之孔,这一点与潜江西北汉江边的产美味黄湾藕有共同之处。诗中可见古代潜江八景之一的“青溪山色”离三板桥不过一里左右。而三板桥位于马昌湖东边。此处曾是风景秀丽之地,樊增祥在《湖上一》中吟道:“三板桥西路,人家对夕晖”。 颇似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的古诗词经典景观。若欲再寻这样的景致,移步社区之西的百里长渠,垂杨成排,小桥如虹,依然“风景这边独好”。 沧海桑田,谁又能回味,如今已是人流熙攘,车轮滚滚的繁荣街区,当年却是马昌湖畔的岸边风景。
文教风气,源远流长。曹禺文化周,成为三板桥社区传承文化的新契机。2010年9月的金秋时节,与曹禺祖居相不远的的三板桥社区居委会,向社区内的居民全面发放《知曹禺爱潜江读本》,力把曹禺知识宣传到每个居民。居委会门前出刊醒目的“曹禺文化周”宣传板报,社区内各主要干道悬挂宣传横幅,居民小区内张贴宣传标语,宣扬曹禺文化以达到家喻户晓。
潜江市全面开展全民阅读进社区活动,丰富居民文化生活,提高居民文化素质,促进广大居民安居乐业。三板桥社区大张旗鼓地积响应和落实此项活动,修建了近60平方米的读书室,购置了近千册图书,多次组织集体读书活动,建立社区读书长效机制,平常来社区读书的居民较多。辖区内的市科协、市园林初级中学、市国税局等12家单位利用社区文教资源分别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。社区把读书活动与创建科普社区有机结合,不断探索深化创新,初步形成了具有社区色、自成体系的社区阅读和科普宣传教育模式,提升了社区的生命力、影响力和凝聚力。三板桥社区成为我市全民阅读进社区活动的典型,掀起了全民阅读进社区活动的高潮,营造了“读书好、好读书、读好书”的浓厚氛围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,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,不断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,为打造文化潜江,为潜江市“全国百强、当‘三化’先行、建荆楚明珠”,作出了积的贡献。
三板桥厚重的昨天、鲜活的、崭新的明天,以及丰富的物质文明、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,让我们看到了潜江更为美好的未来。